:::

系所簡介

:::

關於未來所

設立宗旨與教育目標
基於本校未來化的教育理念與學校整體發展策略目標,超過三分之一世紀的引進未來學新專業與新議題的研究開發,以及未來學推展的碩果與認知,本所以培養與促進學生具備未來導向的研究能力做為目標,期以培育未來研究導向的專業人才。本所的設立宗旨強調「以跨人文社會科學背景,引進未來學新專業,研究開發新議題,以面對不確定的全球社會變遷的未來」。植基於此,本所旨在培育具備面對全球未來變遷,以未來導向思考、科際整合及社會科學研究,進行未來分析及規劃能力的研究人才。具體而言,本所的教育目標是培養與促進學生:
1. 對未來變遷與科際整合的知識能力;
2. 未來導向思考及社會科學研究的能力;以及
3. 未來分析及規劃的能力。

「未來化」始終是本校教育理念之一,本校「未來化委員會」於民國97年10月定位為校級單位,體現本校整體發展是以未來導向為核心,而未來學正是此等教育理念與精神的基石。證諸本校「承先啟後,塑造社會新文化,培育具心靈卓越的人才」的使命,以及「落實三化教育」、「活化第二曲線」、「發揮馬太效應」和「創造競爭優勢」等整體發展策略,均與未來導向息息相關。本所的教育目標與本校教育理念和校務發展計畫完全符合(圖1-1),且本所未來在本校未來化推展上將擔負更重要的任務。

本所的教育目標亦與本所所屬教育學院的目標與願景完全符合。本學院的教育目標強調「因應國家建設、教育革新趨勢及國際學術潮流,透過未來化及前瞻性、整合性與實務性之教育理論研究,傳遞並創造教育新知」,以及「推廣本土化與國際化之榜樣式教育措施及研究成果」。本所教育目標強調對學生的教育,在於「未來變遷」、「科際整合」、「未來導向思考」、「社會科學研究」、以及「未來分析與規劃」等能力的培養與促進,均與本學院的目標一致。依據本所設立宗旨與教育目標,結合本校「未來化」為核心的校務發展計畫以及本學院的「未來化及前瞻性、整合性與實務性」與「推廣本土化與國際化之榜樣式教育措施及研究成果」的發展目標,在課程規劃與設計和教學績效上,本所力求未來學基礎知識與核心議題並重、以及理論與實務合一的完整教育之外,本所教師亦積極進行未來學與趨勢議題兼具的學術研究,並提供未來學相關的專業服務,同時積極與全球主要未來學研究機構建立緊密的聯繫與交流網絡,藉此,冀盼獲致質與量的全面品質管理與提升。

辦學特色
一、未來學國際學術網絡的建構本所長期與全球主要的未來學研究機構交流,早已建立起緊密的關係,尤其和全球主要未來學研究機構結合成密切的合作網絡與交流平台,本所已成為全球未來學教學與研究之重要機構之一。
1.本所積極與國際主要的未來學學術研究機構接軌,加入美國世界未來學會、世界未來研究聯盟、以及未來基金會(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FFF)等未來學研究組織成為機構會員,定期參與及協辦該等學會與機構所舉辦之國際性會議。
2.本所長期聘請澳洲籍知名未來學者Dr. Sohail Inayatullah為訪問研究員,協助本所推展未來學的教學與研究,亦主編本所國際期刊Journal of Futures Studies,協助舉辦未來學國際會議,聯繫全球未來學者與未來學研究機構,進行未來學工作坊,擴展未來學教學至各級學校。
3.本所出版之未來學國際期刊Journal of Future Studies,提供國內外未來學及相關議題的重要學術發表園地。藉由此一國際期刊,本所與全球未來學者及未來學研究機構取得更緊密的連結。
4.本所經常舉辦未來學國際會議,舉凡全球未來學的知名學者及機構均參與過本所舉辦之相關會議。對於國內的未來學推展以及本所在全球未來學學術地位上做出深遠的貢獻。
5. 本所與全球未來學者交流密切。訪台的未來學者經常拜訪本所,並在本所發表演講,與本所師生進行未來學學術交流。此等交流不僅堅實了本所在全球未來學的國際地位,更提升本所在教學與研究上的品質與能量。

二、跨學科、跨領域的師資結構本所師資結構良好,本所教師背景涵蓋政治、社會、管理、教育等領域,符合本所「跨領域、跨學科」研究的性質。

三、未來導向教育的課程結構本所培養學生具備多元思考、未來分析、掌握趨勢變遷、全球視野、實證應用等核心能力。課程結構上,分為基礎課程與核心領域課程,不僅奠定學生未來學與社會科學的研究能力,並以未來導向的思考發展對核心領域議題探索、分析與規劃的能力。本所亦強調專業學習與實踐的結合,提供給學生專業實習課程,在畢業前即有實際演練的機會;並且與政府部門和非政府組織團體保持緊密聯繫關係,發展社會影響與實踐能量,期盼將研究轉化成具體可行之知識策略,以發揮本所教育的影響力。

四、科際整合的學術研究
本所強調跨領域、跨學科研究與未來趨勢議題。本所教師在學術研究上,從事跨學科議題之研究,如:全球化下的跨國流動,休閒文化產業,知識創新,未來教育,組織願景,未來城市等主題。在既有的研究基礎上,不斷開創新研究議題。本所亦積極擴展與社會科學及相關學術社群連結,如台灣社會學會的連結。

歷史沿革研究所的設立在於培養專業領域的研究人才,本所的成立植基於本校「未來化」的教育理念與整體發展、本校超過三分之一世紀的未來學專業知識推展與教學的成果,以及提升未來學教學與研究品質和建構全球未來學學術網絡的期許。本所設立的歷程可分三個階段時期:一、未來學知識引進期:本校創辦人張建邦博士鑑於台灣將因科技對社會的衝擊越來越急遽,於民國60年代引進並積極推展「未來學」(Futures Studies),除了在本校首開「未來學講座」課程,邀請當時的政府官員與企業領袖到課演講外,並發行當時也是台灣第一本未來學中文雜誌「明日世界」,有系統地引進未來學的知識、觀念與未來趨勢。同時,更譯介一系列與未來趨勢議題相關的名著例如綠色危機、成長極限等書。

二、未來學教育推展期:基於唯有「培育具備全球視野與未來觀之知識青年,才足以引領社會變遷與永續發展」的教育認知,本校增開一系列未來學通識課程,未來學門成為本校必修的核心課程之一。未來學門核心課程依據美國世界未來學會(World Future Society)的STEEP分類基礎,分為「社會未來」、「科技未來」、「經濟未來」、「環境未來」、以「政治未來」等五大領域課程及相關趨勢議題課程,期以提升學生具跨學科趨勢分析的能力,以面對不確定的未來社會。
三、未來學研究成長期:在既有的未來學發展的成就基礎上,民國85年起,本校先後成立未來研究組、未來學研究中心、並且開設未來學研究學程。由於對於未來學研究長期的投入、推展、以及未來學教學的卓著成效,民國88年,獲得「世界未來研究聯盟」(World Futures Studies Federation)評選為年度「最佳未來研究機構」。基於社會變遷的加遽,對於未來趨勢研究的重視與渴望和建立未來學專業與應用的期待日殷,以及超過四分之一世紀的未來學推展所建立的紮實基礎,本校於91學年度基於「以跨人文社會科學背景,引進未來學新專業,研究開發新議題,以面對不確定的全球社會變遷的未來」的開設宗旨,成立未來學研究所,將未來學教育的推展提升到教學與研究質量並重的層次,並且加速擴展與全球主要未來學研究機構的連結。本所自成立以來奉核定招生名額為10名。學生來自不同的背景領域,符合未來學科際整合的性質。迄今,畢業生計33位,目前在學生27位。
「未來化」是本校三大教育理念之一。「未來學」的精神始終貫穿在本校的教育理念上。「未來化」的教育理念更清楚體現在民國97年10月明確定位「未來化委員會」為校級組織上。本校將以「未來化」的經營,達成學術研究,教學提升以及社會福祉增進的具體目標。基於「未來化」的推展,本所不僅在教育目標與學校教育理念及總體發展計畫完全相符,而且被期許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為了結合本校教育理念與整體發展及確立專業研究與教學服務的方向,本所教育目標強調「培養及促進學生對未來變遷與科際整合的知識能力;未來導向思考與社會科學研究的能力;以及未來分析與規劃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上,透過嚴謹的課程規劃與設計,培育學生多元思考、未來分析、掌握趨勢變遷、實證應用及全球視野的核心能力,並透過實習活動,期使學生學以致用,將未來學研究運用在實務上;在研究上,透過未來學及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運用,對於社會變遷與趨勢發展,進行科際整合的研究;在全球未來學知識網絡的建構上,緊密聯繫主要的未來學研究機構,促進學術交流,並建構全球未來學研究網絡,提升未來學研究的水平,確立本所在全球未來學相關領域的學術地位;在服務上,積極與國內外的政府部門、非營利組織、教學研究機構以及企業交流與服務。

植基於本所的教育目標,符合本校的教育理念與整體發展以及本校超過三分之一世紀的未來學引進與推展的碩果,本所將在未來學教學與研究領域上持續努力,一方面提升本所教學品質,成為全球未來學教學的重鎮之一,另方面落實淡江未來化的教育理念,成為全球未來學研究的主要機構之一,冀盼本所持續發展對知識青年的培育以及社會變遷的發展做出更深遠的貢獻。

核心能力本所學生具備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
一、多元思考的能力:經由未來學思考訓練,培養學生科際整合的跨學科應用與多面向的思考、觀察與批判的能力。
二、未來分析的能力:藉由對重大議題之未來發展的討論與分析,促進學生使用未來學研究及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建立未來導向思考、分析與規劃的能力。

三、掌握趨勢變遷的能力:經由對浮現中的議題的分析與研究,促進學生關注及掌握趨勢變遷的能力。

四、全球視野的能力:對於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除經由學科學習提升學生多元化思考觀點,及強化對於未來議題的探索能力之外,並藉由相關之研討會與學術演講,擴展學生的全球視野。學術研討會的參與,如每年由老師率領學生參加美國世界未來學會或世界未來研究聯盟所舉辦的未來學或趨勢議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本所亦多次舉辦未來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及提供學生論文發表的「全球/在地趨勢與變遷」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至於學術講座,本所經常有未來學者來訪並發表專題演講,如97年Peter Bishop,Marc Luyckx Ghisi等,亦提供學生與全球未來學者互動學習的機會,達到全球觀的建立。

五、實證應用的能力:本所學生必須利用暑假或學期中前往政府部門或非營利組織實習,藉以獲得理論與實務結合的實證。

未來學研究所短中長程總體短程目標(102學年度):
一、支援APEC-Technology Foresight Center舉辦未來學研究方法Summer Workshop。
二、推進Journal of Futures Studies申請TSSCI國際期刊索引收錄。
三、開設未來學所同步與非同步遠距課程。
四、推動招收碩士班外籍研究生。

中程目標(103-105學年度):

一、與World Future Society, World Futures Studies Federation, 及 Foundation for Future合辦「Great Minds, Great Teachers: Knowledge Explosion for Tamkang 60’s Anniversary」國際研討會。
二、Journal of Futures Studies列入TSSCI國際期刊索引觀察名單或收錄。
三、規劃未來學學門相關課程的學程化。
四、與國內外各未來學相關系所建立交換學生、教學與實習制度。
五、籌設「未來領袖學程」以及「和平與衝突學程」。
六、推動「情境規劃與操作」之師資培育。

長程目標(105-106學年度):

一、申請設立碩士在職專班、學分班
二、籌設博士班與相關課程。
三、Journal of Futures Studies列入SSCI國際期刊索引收錄。
四、全球從事未來研究的學校、機構合作研究所課程及頒發碩士學位。
五、與國外未來學相關系所交換教師。
六、開設一系列未來學遠距課程,並授予遠距學習學位。

未來出路根據國外未來學研究所的評估,未來學研究所畢業生的出路或實務應用範圍頗廣,除了能在國內外教育、學術機構繼續在相關領域深造或從事研究外,並可在多處領域發展長才:
一、於教育機構從事創意教學,教育革新設計和教育制度規劃;
二、在既有的教師專業上,進行各類教育專業、師資培育、以及學習方式的落實行動策略;
三、在產業和政府部門從事專業趨勢分析;
四、於企業組織中的團隊中心擔任智囊或諮詢顧問;
五、在各級民意代表機關協助從事民意調查、策略取決、政策推行、以及制訂整體發展願景等工作;
六、於企業機構從事人力資源規劃、教育訓練、遠見企畫、生涯輔導、與長期投資策略分析等工作;
七、從事出版、新聞傳播、或媒體中心等服務工作。

歷任所長
陳國華 91.08~94.07
陳建甫 94.08~97.07
陳瑞貴 97.08~99.07
鄧建邦 99.08~103.07
陳國華 103.08~105.07
紀舜傑 105.08~109.07
鄧建邦 109.08~
cron web_use_log